我國生態紡織品發展中的有關問題
我國在生態紡織品發展中經過努力探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例如"鄂爾多斯"羊絨產品通過國際生態產品檢測,被認定為可直接與皮膚接觸、最新型紡織生態" 信心產品",從而實現了我國生態型絨紡產品"零的突破"。河北保定雄亞紡織集團生產的"雄亞"、"雪柔"、"鹿王"、"金瓜"等毛絨系列產品,已獲得了國家環保局頒發的"生態紡織品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證書。在2001年9月舉行的中國生態紡織品研討會上,北京銅牛針織集團、杉杉集團公司、九采羅彩棉公司、報喜鳥集團公司等18家紡織企業獲得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授予的"中國生態紡織品貢獻獎"。此后,湖南的"中國虎"襯衫和"忘不了"西服于2004年獲得了由中國纖維檢驗局頒發的生態纖維制品標志和天然纖維產品標志準用證書,這是湖南生態紡織品認證實現"零的突破"。
目前我國已有300多家紡織生產企業獲得了生態紡織品認證。這些成果標志著我國生態紡織品研究、開發、生產領域的重大進步。
面對已經到來的綠色浪潮,我國紡織業缺乏足夠的敏銳性,對于生態標準和生態紡織品的概念尚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還沒有真正意識到環保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感。產品絕大部分是按照現行國標生產出來的,已不能適應國際市場的新需求。
我國的紡織標準大多是參照前蘇聯的紡織標準制定的,產品標準按照纖維原料、織物組織結構及加工工藝等分類。同歐美國家的標準相比,對最終消費者的實際使用要求考慮得不夠充分。檢測項目與國外標準也有很大差別,對涉及安全、衛生的項目未列入強制性檢驗,因此按現行國家標準生產的紡織品不能滿足國際市場的要求。我國對紡織品毒理性檢測的研究起步較晚,目前對有關安全衛生項目的檢測技術和限量標準尚屬空白。
另外,我國紡織品從產品開發、原料采購到染整加工及廢棄物的處理還沒有充分考慮對周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影響。環境和生產加工污染等是紡織品生態毒性物質的主要來源之一,如使用殺蟲劑、防腐、防霉劑等,特別是印染行業一直是制約我國紡織業發展的瓶頸,生產設備陳舊,管理水平低,工藝和技術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造成產品和環境嚴重污染。
在纖維原料選用上,應以綠色環保型纖維為原料。綠色纖維涉及以下方面:纖維生長或生產過程中未受污染;纖維成品在失去利用價值后可回收再利用,或在自然條件下可降解;纖維生產的原料采用可再生資源或可利用的廢棄物,不會破壞生態平衡;纖維對人體具有某種保健功能等。
在技術上,今后要研究新的染料,精心挑選或研制新型設備,以減少紡織品或排放物中的金屬含量;改進染色工藝,探索循環技術;著手氣相著色和氣相整理研究;進行禁用涂料代用品和無害涂料粘合劑、無害抗皺整理的研究;開發將耗水量降到最低程度以及盡量回收利用剩余水量的加工工藝;從廢液中回收有價值的物質及廢物再資源化等。